2011年9月19日 星期一

伊河風情(中原關中掠影系列之4)


                伊河
伊河發源於豫西伏牛山區,行經洛陽以東與洛水會合後注入黃河。
伊河流經洛陽城南這一段,地名叫龍門,兩岸山壁都有佛像石刻、即名聞古今的龍門石窟,石窟以西岸為多、東岸較少。東岸另有香山寺及白居易墓園兩處勝景,因白氏而名聞遐邇、千年不墜。
                龍門
香山(東山)與龍門山(西山)兩山對峙,遠望猶如一座天然門闕,春秋時起即稱“伊闕”,隋煬帝遷都洛陽後,因與宮城門遙遙相對而始稱“龍門“。龍門風景幽美、伊水潺潺流過,為洛陽八景之首。唐宋以來,許多詩人為龍門山色留下無數詩篇。終老龍門的白居易有:“東岸菊叢西岸柳,柳陰煙合菊花開,一條秋水琉璃色,闊狹才容小舫回。”之讚句。劉長卿有“伊水搖鏡光,纖鱗如不隔,千龕道傍古,一鳥沙上白,何事還山雲?能留向城客”之嘆


龍門在千年之前已是觀光名勝,坊間導攬專冊及網頁介紹俯拾即是,在下不敢班門弄斧,謹將個人遊後感想提供同好參考︰
        與龍門有緣的三個歷史人物
(一)北魏孝文帝拓跋元宏(467-499年)︰拓跋元宏篤信佛教、自山西平城遷都洛陽(494年)後,為龍門山石窟第一次開窟造像的高峰期。
(二)武則天624-705年)︰武氏長年信佛、且為史上第二次龍門開窟造像的大施主,龍門山石窟最大石窟奉先寺的開鑿,武氏為最有力的推動者(讚助脂粉錢兩萬貫),奉先寺落成時且親往主持開光(675年)。武氏於洛陽稱帝(690)後重修香山寺,並敕名。
(三)白居易 (772-846年)︰白氏致仕後長住洛陽十八年(827-846)期間,經常小住香山寺(龍門山對岸香山山腰),身後按遺命葬於隔鄰的白園。對於龍門及香山寺的評價,白氏所撰《修香山寺記》中有
“洛都四郊、山水之勝、龍門首焉、龍門十寺、觀遊之勝、香山首焉”之經典名句傳世。 

                 

                             



            白居易與香山寺
龍門山以石窟而著稱,香山寺則因白居易而聞名。
香山寺始建於北魏熙平元年(516年),唐天授元年(690年),武則天於洛陽稱帝(長居洛陽),梁王武三思奏請重修並敕名“香山寺”。武則天鍾情於洛陽山水,常駕幸清幽的香山寺,率群臣於寺中石樓坐朝,還曾舉辦詩會、命群臣賦詩,留下“香山賦詩奪錦袍”的典故。
唐代經安史之亂(755-763年)、中原殘破,三百多歲的香山寺已是年久失修、傾頹破敗不堪,爾後香山寺的命運則與白居易息息相關。
白居易出生於河南新鄭,少時顛沛流離、然才華出眾,為官則慷慨直言、為文則屢諷時政,得罪當道終而貶為外官(816年)。後雖回任京官,但為避免捲入朋黨之爭,又兩度外放江南(822-824任杭州刺史、825-826任蘇州刺史)。蘇州刺史任內已萌退隱之心,雖回任京官,但多係〔分司洛陽〕〔奉使洛陽〕(註︰都是閒缺)。公元829年正式歸洛,從此長住洛陽十八年。 白居易雖住過美麗的江南,卻對洛陽龍門的山水情有獨鍾,公元832年將為好友元稹撰墓誌的筆潤移為重修香山寺的經費,並撰寫了〔
修香山寺記〕,使香山寺名揚千古,又將自己在洛陽十多年所作之詩編成〔白氏洛中集〕存放香山寺藏經堂內。白居易晚年常住寺內,與寺僧如滿等,結為“香山九老”自稱"香山居士",與當代文人盂浩然、李白、韋應物、武元衡等題詩唱和,過著談琴、說禪、游山、看水,縱情詩酒的生活。公元846年白居易去世後,葬於香山寺北鄰的琵琶峰(世稱白園),生前死後都與香山寺結下了不解之緣。又、白居易曾膺任太子少傅(835年64歲)分司(東都),故世稱白少傅。
  
 白居易--香山寺二絕 
空山寂靜老夫閒,伴鳥隨雲往復還。 
家釀滿瓶書滿架,半移生計入香山。 
愛風岩上攀松蓋,戀月潭邊坐石棱。 
且共雲泉結緣境,他生當作此山僧。







                                    
乾隆與白少傅
清代皇帝乾隆極喜舞文弄墨,每至名勝之處必題詩刻石為記,以彰顯其文采。乾隆15年(公元1750年),遊歷洛陽香山寺,想起大詩人白居易的〔龍門十寺、觀遊之勝、香山首焉〕名句,不免技癢、乃成香山寺二首如下(請對照照片)︰
乾隆­­--香山寺二首
龍門凡十寺,第一數香山。自古才華地,當秋罕蹕閒。
闕峰迎巀嶭,伊水俯潺湲。妬見人楓葉,霜前三兩般。

靜室暫周旋,興懷每睪然。如斯看水逝,不改是峰連。
畫高誰能皃?吟情祇合蠲。慮輸白少傅,已著祖生鞭。 
    乾隆書法師承趙體、但自成一格,高興起來龍飛鳳舞、作詩愛用生冷僻字,比較起來還是白居易的詩平易流暢、直率質樸、信手拈来、不加雕琢。如“問劉十九”詩︰
〔綠螘新醅酒、紅泥小火爐、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 ,言詞平俗而情味盎然,細細品味,勝于醇酒。在大詩人面前,乾隆也只有服氣的分,觀之“慮輸白少傅,已著祖生鞭”二句自明。

 
(結束)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