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2月11日 星期五

富可敵國

           富可敵國(明鄭政權研究系列之一)

    友人嘗問南明鄭成功家族以一家之力抗清數十年、其所憑為何﹖余直覺回答:因富可敵國,故可養兵抗清。

一般稗官野史均稱:鄭父芝龍適逢大航海時代機運,1625年 起以私人武力在台海周邊闖蕩,經明福建巡撫熊文燦招撫任海防游擊,開始亦官亦商亦盜生涯,1635年擊敗另一海上巨盜劉香後,壟斷中國對外貿易通道,凡往來日本、福建、呂宋、澳門,外船均須掛鄭家旗幟(傳聞掛旗一舶三千金年入千萬,似嫌誇大)甲申之變後清軍入關時,鄭氏早已累積鉅富,故鄭成功之抗清、最多時擁兵十多萬人,南北征戰(北至舟山南京,南至廣東惠州),歷經38載(算至其孫鄭克塽降清,康熙22年,永歷37年、公元1683年),處處需糧需餉,若非擁鉅資早就無以為繼。但以上這些都只是軼聞及合理推論,若論及有無具體記載、則須由鄭成功周邊人物之撰述中去尋找蛛絲馬跡,其中最可信者為「從征實錄」。

從征實錄永曆5(1651)314日條下記載:虜(指清軍)過中左(即廈門)…太夫人(指鄭成功董夫人)同世藩(指鄭經時年9)棄其輜重只攜帶祖宗神位登舟

又從永曆7(1653)8月條下記載:太師平國公(指鄭芝龍、時拘禁於北京)差李德等虀手書列稱清朝欲賜地求和(即遊說鄭成功降清)…遂回稟與平國公,令李德星馳赴京回報。稟()云:[…不意乘兒遠出,妄起干戈,襲破我中左掠我黃金九十餘萬,珠寶數百鎰,米粟數十萬斛,其餘將士之財帛,百姓之錢穀何以勝計咸感怒髮指冠,是以有漳泉之師]。

370年前,一個家族在廈門一處即存金90餘萬兩(28噸餘)寧不謂「富可敵國」乎﹖

註一:「從征實錄」一書為鄭成功起兵后、掌管糧餉財務之戶官楊英所撰,自永曆3年至永曆16年,13年間所有征戰兵力之運用,清廷與鄭氏和議書信往來及家族人物(父、叔、兄弟、子)間之恩怨情節等鉅細彌遺(征戰用兵必先經理糧餉楊英必然可就近目睹,故其所載較之他書更為可信) ,應為研究明鄭之有利典籍。

註二:此書原為抄本,原藏福建南安石井鄭氏後裔手中。1931(民國20)中研院史語所據以複印刊佈於世(有前北京大學歷史系主任浙江海鹽人朱希祖所撰長序)1958(民國47)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輯發行重印本書。

註三:1948-1949年,蔣介石將上海中央銀行庫存黃金搬移台灣總重326萬餘兩(提撥給台灣省政府發行新台幣準備為80萬兩),與鄭氏相較:前者為全國中央銀行庫存量,後者為一家族之持有量,且時間相差3百年,足徵鄭家之實力。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