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9月24日 星期六

膎(一種食物)

                                      (一種食物)

[]字國音ㄒㄧㄝˊ,台灣閩南語辭典注音為ke,唸如[] (漳腔聲調同國語注音第三聲、泉腔同第二聲)

膎為傳統加工食物,最有代表性的為珠螺膎(tsu-le-keˇ) ,依康熙字典解釋[]有四義:一、脯之屬,二、儲蓄食物,三、熟食,四、吳人醃魚稱為膎脼。

依此定義珠螺膎至少符合二四兩項,第三項也勉強吻合,因醃久等同熟食。

此一傳統食物當今愈來愈少人吃,也愈來愈少人瞭解。十五六世紀台灣海峽周邊靠海維生者(討海的漁民、往來東洋南洋商船水手、或者海盜)在航行中配蕃薯糜者就是它。大航海時代葡、荷人將一甕一甕紅色的珠螺膎醬汁(閩南語簡稱膎汁—Ke-Chap)西傳歐洲,後來演變成英語的Ketchup(內容物變成蕃茄醬一樣是紅色的) ,最後又東傳日本叫做ケチャップ

十五六世紀航行台灣海峽的華人船隻,水手上船前有一項必要工作,就是需將一甕一甕的珠螺膎扛上船,此活非常累人,形成閩南語中一個很貼切的形容詞揭膎(揭字閩南語唸gia平聲) ,指吃力不討好或多管閒事反累自己等意。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