戎旗鎮(明鄭政權研究系列之二)
由二鎮地名看鄭成功的最得力部隊―戎旗鎮
二鎮位於台南市官田區(今二鎮里)、臨接318道路,是個古老的聚落,一般說法是明鄭時期曾派番號為戎旗二鎮的軍隊在此屯田,故日後以此為地名。
依「從征實錄」、「閩海紀略」、「海上見聞錄」三書所記載互証,鄭成功起兵後確曾組建戎旗鎮這支部隊,作為禁衛軍兼打擊部隊,歷次重要戰役均有參與、倚仗甚深,茲以歷史柯南角度,循上述三書所記理出戎旗鎮建軍始末及有無在台南屯田之可能性,臚陳如下:
一、 首先須瞭解明鄭兵制:明鄭時期兵制大致承襲明代,但在鄭成功因地因時制宜下,彈性頗大,大致以鎮為作戰單位,規模類似近代陸軍團的建制,上一層指揮領導的為提督(分前後左右中五個提督,由資深鎮將升任、領導數個鎮) ,但多數情況下大部分的鎮為獨立單位,由鄭成功彈性調派使用。鎮的下一層為「協」,每鎮原則上設5個協(後期也有4個協的鎮)協類似近代陸軍營建制,鎮下分『前、後、左、右、中』五個「協」。也有獨立「協」的單位,名為營,如角宿營、方宿營、代宿營…等28個營(後期均升格為鎮) ,也有以功能性而設的特種營如「神器營」。至於本文重點的鎮、詳細說明如下:鄭成功起兵後首先建立的鎮為五鎮系統,番號為前鋒、後勁、中權、左先鋒、右先鋒等五個鎮,同一時期另設有親兵名親丁鎮及戎旗中軍,都是鄭成功身邊最重要的禁衛軍。以後新建的軍隊番號如:衝鋒、援剿、宣毅,均設前後左右中五個鎮,另如五常系統則為「仁、義、禮、智、信」各加一個武字(如:仁武鎮、義武鎮)、五兵系統為「正、奇、遊、英、殿」,各加一兵字(如:正兵鎮、奇兵鎮)、五行系統為「金、木、水、火、土」各加一字武字(如:金武鎮、木武鎮)。最高峰時期(永曆12年北伐時)有兵馬十多萬人,鎮的編制當在70以上。鄭經時代,配合三藩抗清重行登陸後擴編軍隊,鎮的編制數可能超越鄭成功時代。
二、 鄭成功於其父鄭芝龍降清(1646年11月) 、其母自縊(1646年11月30日)後起兵抗清,派人前往廣東南澳招募並在廈門鼓浪嶼設訓練基地,此期間陸續得其父叔舊將率部歸附,如:洪政、施郎、陳鋒、揚才、張進、林習山、郭泰、余寬等,此為起兵後的基本部隊,永曆三年九月攻打漳浦,守將王起俸歸附,十月起攻打雲霄、紹安,使用的軍隊番號計有左先鋒鎮(施郎)、援剿左鎮(黃廷)、右先鋒鎮(揚才)、援剿右鎮(黃山)、前衝鋒鎮(阮引)、後衝鋒鎮(周瑞)、左衝鋒鎮(林義)、右衝鋒鎮(林習山)、中衝鋒鎮(柯宸樞)、戎旗中軍(康明)、親丁鎮(張過)等。
三、 以上諸鎮中,以戎旗鎮最為特殊,它類似禁衛軍,裝備最好、人員最齊、戰力最強,也是鄭成功帶在身邊,隨時派上用場的打擊部隊,其沿革(包含歷次作戰、編制、改番)據「從征實錄」記載如下:
1、永曆三年(1649年)十月攻打雲霄、紹安時,戎旗為中軍(由康明率領)
2、永曆四年(1650年)二月攻打粵東關山寨等地,左 衝鋒鎮林義及北將(北方人)吳仕標等戰死後,調動
各鎮將領:康明改任左衝鋒鎮,改以正領班林勝代理中軍職,四月升王秀奇為戎旗鎮(管親隨),林勝為中協,陳瑞為右協。八月鄭成功返廈門,殺其宗兄鄭聯(註:1647年初鄭彩鄭聯兄弟率舟至舟山迎魯王南下入閩魯王封鄭彩為建國公、鄭聯為定遠侯,是年夏鄭彩兄弟奉魯王至廈門繼續抗清)併其宗兄鄭聯所率部隊,鄭聯所部轄將陳俸、藍衍、黃嶼、吳豪等均歸附鄭成功麾下(註:另據海上見聞錄記述為:成功殺定遠侯鄭聯,併其軍,建國公鄭彩逃於南海、將士多降),乃以陳俸為戎旗鎮前協,藍衍為後協,吳豪為副將。
3、永曆五年(1651年)六月新設五常系統五個獨立營(仁武營、義武營、禮武營、智武營、信武營,日後均升格為鎮) ,升戎旗鎮前協陳俸為禮武營,後協藍衍為智武營…。八月再設五兵系統五個獨立營(正兵營、奇兵營、遊兵營、英兵營、殿兵營) ,其中奇兵營由戎旗鎮正總班楊姐帶領。
4、此後、鄭軍攻漳浦(永曆五年十二月) 、攻紹安(永曆五年十二月) 、攻海澄(永曆六年一月) 、攻長泰(永曆六年二~三月) 、攻漳州(永曆六年四月) 、海澄防衛戰(永曆七年五月) 、南下勤王會師(永曆八年十月)等等戎旗鎮無役不與、且常由鄭成功親率馳援各戰場。
5、永曆九年(1655年) ,四月南明永曆帝遣太監劉國柱至廈門赦頒勳爵、封戎旗鎮王秀奇慶都伯(其餘封爵的有甘祥崇明伯、赫文興祥符伯、萬里建安伯、黃廷永安伯、參軍馮舉人監軍御史,唯晉封鄭成功潮王不受),同時改王秀奇為右提督(提督只有前後左右中五個位置)另拔援剿左鎮林勝為戎旗鎮(林勝在永曆年先是代理戎旗中軍,後王秀奇升任戎旗鎮時,林勝改任中協,為戎旗鎮老班底) ,另升戎旗鎮親隨營黃昌管理援剿左鎮事(非正式任鎮將) 。 同月又通令各提督挑選精銳官兵撥入戎旗鎮,從征實錄關於這件事記載如下:「鎮內…設五協,每協五正領、十副領,每副領管五十員,協將授副總兵銜,正副統領參將銜…,拔洪復管中協、王朋管前協、江文英管後協、江春管左協、黃安管右協,揚祥為神機營」。由以上記載可了解戎旗鎮的編制是鎮下設五個常規營(協)級單位,外加一個鎮直轄的兵器營(名神機營即當時最進步的火器營) ,每協人員應有500員以上,鎮則滿編時應有2500員左右。
6、永曆九年六月,鄭氏分兵戎旗等12鎮南下潮州征餉,七月由陳之御領軍編組後衝鎮等12鎮北上會同定西侯張名振兵力入長江牽制清廷不得南顧,本身坐鎮廈門,南北兩路均有斬獲,鄭軍實力不斷增強,為因應來年北征之需,故著手擴編戎旗鎮,增強打擊部隊之實力。
7、永曆十年(1656年)五月,將戎旗鎮擴編為左右兩鎮(鎮將分別為林勝及揚琦) ,同年七月北征(左戎旗、左右先鋒等15鎮) ,右戎旗扈從居守思明。八月因清軍增兵,鄭成功親率右戎旗鎮(林明)北上指揮。
8、永曆十二年(1658年)三月調整左右戎旗鎮番號為左右武衛鎮。另新設左右虎衛鎮,由全軍各鎮挑選優秀官兵組成【每鎮下設4協,每協下設4正領(等同現今連級部隊)每正領轄2副領,每副領管10 班,每班6員,故每協滿編為500員,左右虎衛鎮滿編應各為2000員左右】給予最佳裝備,並調原左右戎旗協將及正副領班,如:林鳳、何義等充任左右虎衛幹部。至此,左右戎旗名稱走入歷史,已不存在。
四、部隊番號可以重建,但鄭成功時代不再有戎旗(或類似)番號的部隊,永曆十五年(1661年)鄭成功入台時兩個梯次共17鎮(右武衛、左先鋒、宣毅前後、援剿後、左衝、前衝等鎮)中,看不到有戎旗番號的部隊。鄭氏入台後第三天赤崁城已投降,但安平台灣城久攻不下,且大軍乏糧,鄭氏於同年月18日宣佈除驍騎鎮長期圍困安平外,其餘全部分南北二路前往屯墾。翌年五月鄭成功暴亡,其子鄭經嗣統後仍奉行軍墾策略以解決大量軍隊的需要,十年後(永曆廿八年1674年)三藩抗清,鄭經再次率部登陸,6月得泉州、10月取漳州,鄭家軍勢力再起,乃於同年12月仿其父所為,設官分職重行整編軍隊,依【閩海紀略】所記為:以參軍陳永華為御史總制留守東寧,分設六官名曰協理…親軍曰侍衛…曰勇衛…曰左右武衛…曰左右虎衛…又有五援剿、五折衛、五衝鋒、五常、五行、五兵、左右先鋒、前鋒、後勁、中權、五戎旗…。
至此証實在鄭經重新登陸後,戎旗番號再現,且編制有1~5個戎旗鎮(即:戎旗一鎮、戎旗二鎮…等)至於五個戎旗鎮設於何時、何時派二鎮屯墾,有待考證!至少已可證實確有戎旗二鎮這支部隊存在。參照台南地區多有以鄭氏軍隊鎮名為地名的情況來看-----柳營的果毅後(與果毅後鎮有關)
、下營的右武衛(與右武衛鎮有關 )林鳳營(與右虎衛鎮的林鳳所率一營有關) ,其他如:新營、下營、中營、柳營…等皆是,所以鄭經時期戎旗二鎮曾屯墾於二鎮(今官田區二鎮里)的可能性極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