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1月3日 星期四

明鄭政權與清廷的議和談判及最終結局 (明鄭政權研究系列之三)

 

明鄭政權與清廷的議和談判及最終結局

 (明鄭政權研究系列之三)

撰文者:宋炳初

一、 明延平郡王鄭成功及其繼承人鄭經、鄭克塽與清朝之對抗,大致可分以下幾個時期

<一>   鄭成功起兵(公元1646年)後,歷經登陸台南(公元1661年)、鄭經放棄金廈(公元1664年)退至東寧(台灣),前後共18年。

<二>   公元1664~1674年共10年間,兩岸實質分治,清廷實施海禁,東寧自給自足。

<三>   三藩抗清(公元16745月),鄭經率部回思明(廈門),北西兩面有靖南王耿精忠、平南王尚之信為屏障,鄭經攻略據有閩南粵東各州之地。後靖南王、平南王降清(公元16761677年)、吳三桂敗亡(公元16788月)。失去三藩屏障,鄭二世連失泉、漳、汀、潮、惠各州退守金廈(公元16804月),翌月放棄金廈退回東寧,兩岸又呈隔絕狀態,前後計6年。

<四>   鄭經之子鄭克塽繼位(公元1681年正月),至公元1683(永曆37年˙康熙22)815日施琅登陸台南,明鄭政權投降、計3年。

二、 自鄭氏起兵至明鄭政權降清止,清廷對鄭方之招撫(在鄭方認係議和談判)從未間斷,期間因客觀形勢之變化而有不同的策略,茲分如下

<一>   自鄭成功起兵至其過世,清方原則上透過鄭芝龍(由其下屬周繼武等居間)以書信策動,並多次遣派大員赴閩南進行招撫,期間鄭成功曾二度親自與清廷使者當面談判(兩次都在公元1654年˙永曆8年˙順治11) 。第一次是當年正月,清廷遣鄭世宗、賈O O二員南來,鄭成功派常壽寧、鄭奇逢二員至福州接觸,並安排會面,旋於26日,由周全斌(率後衝鎮)、楊祖(率奇兵鎮)、黃昌(率親隨營)護駕,赴安平鎮(今晉江市安海鎮)於東山書院接見清使,雙方主張重點為清方許以興化、泉州、漳州、潮州四府之地供鄭軍安插(徵糧徵餉),鄭方則堅持仿朝鮮例不改制度、不薙髮,並需數省之地供養軍隊(等同一國兩制),雙方主張差距太大、和議未成。第二次是同年8月清廷派內院學士葉成格、理事官阿山帶同鄭成功弟鄭渡、鄭蔭等到泉州(先遣周繼武、鄭渡等到廈門見鄭成功),鄭成功94日派呂太等人赴泉州與清使接觸,917日清使到安平,鄭成功設供帳於安平報恩寺以待清使,雙方條件立場同前次、不歡而散,和議不成。

終鄭成功一生,其與清廷談判主張在於「一國兩制」,而清方以鄭成功據閩粵一偶,若受招撫而不同制、國土不完整,無法共識。而鄭成功借朝鮮之例並索數省安插十數萬大軍作為緩兵之計、繼續與清方周旋,此為清方招撫第一階段。

<二>   鄭成功過世(公元1662),鄭經嗣任王位、繼而棄金廈退守東寧(公元1664),兩岸實質分隔十年,雙方幾無戰事,鄭經在台繼續屯兵於田、外貿日本、南洋自給自足,此一階段清方視台灣為化外之地,雖有派員招撫迄無進展,雙方相安無事。

<三>   三藩起事(公元1674)後,鄭經伺機領軍西渡,有三藩擋在北西兩面為緩衝,得以復據舊地(泉、漳、潮、惠各州及金廈),清廷忙於三藩無暇對付,至平南王、靖南王相繼降清,三藩只剩一藩,公元1677(永曆31年˙康熙16)清派和碩康親王(愛新覺羅杰書)入閩主持招撫事,乃改變以往策略,修書鄭經許以按朝鮮之例(即鄭成功原提之立場),但條件為鄭經需退兵台灣。鄭經本欲接受此一條件,結果事為重臣馮錫範(鄭經兒女親家)反對棄守金廈外島而作罷。公元1678年杪,總督姚啟聖二度遣使至鄭經處允以朝鮮例為條件、均未接受。公元1679年在和碩親王主導下又進行招撫事,致鄭經書云果能釋甲東歸,照朝鮮事例永為世好,作屏藩重臣」,鄭經覆以:「…即當相從,息兵安民也」,雙方共識漸成,唯馮錫範又提出保留海澄一處作為公所(互易口岸)之枝節問題為條件,談判又破局。公元1681年鄭經過世(公元1680年鄭經海戰失利退守台灣),東寧(台灣)政局大亂,群臣爭權,清廷準備攻台。翌年5月總督姚啟聖最後一次遣使東寧(台灣),許照朝鮮例,東寧方面竟然不知如何回應。

 

三、最終結局

  公元1683623日澎湖海戰,明鄭軍大敗,主帥劉國軒逃回東寧(台南),依海上見聞錄記載「國軒既敗、施琅又厚撫降卒世子(鄭克塽)與馮、劉相對泣曰民心既散、誰與死守﹖唯有求撫之計耳。令人求撫云惟命是聽於是俱剃頭歸順(即無條件投降)815日施琅率軍入台,百姓壺漿相繼於路,海兵(即鄭軍)皆預製清朝旗號以迎王師。

 

四、結論

<一>公元1677年前後客觀形勢的變化

(1) 、清軍入關已經33(原在西南的南明永曆政權業經消滅、三藩只剩一藩且平藩指日可待),累積國力已非侷促東南一隅的明鄭政權所能撼動,且由於長期海禁遷界,鄭經方面能由沿海取得貿易利益愈發有限,在台灣屯田生產亦僅能自給自足,跨海復據故地后糧餉增加巨大負擔,財務上捉襟見肘,軍隊戰力日漸衰退,雙方實力差距越來越大。

(2)、鄭成功永曆13年的北征,兵敗南京、兵力損失巨大,戰將甘輝、萬禮、林勝、陳魁、張英、藍衍陣亡,實力大減。加以鄭成功、鄭經二人領導統御等原故,得力幹部(鎮將)大量降清(鄭成功時期的施琅、黃梧、唐邦杰、劉進忠、萬義、萬祿、陳豹,另左提督王秀奇逃亡埋名不出。鄭經時期的楊富、陳昇、周全斌、杜輝、黃廷、朱天貴、陳昌、鄭鳴駿、鄭纘緒等),而此等降將多嫻熟海戰,清方援為己用,其水師戰力提高甚多。

(3)、三藩之靖南王耿精忠、平南王尚之信相繼降清,鄭經所據閩南粵東之地已無屏障緩衝,只靠劉國軒等少數幹將已無力回天,結果兩三年內連失惠、潮、漳、泉各州及海澄城,公元16803月廈門海戰鄭軍大敗,只得棄金廈外島,帶領殘部退守台灣。

<二>清廷招撫政策的改變

  清王朝對鄭成功的招撫模式是封爵加上封地(閩南加粵東、供鄭軍統治) ,但卻是限定在「一國一制」條件下,而鄭成功主張援朝鮮例則是不折不扣的「一國兩制」,雙方大相逕庭。殆鄭經第一次棄金廈退守台灣后,歷10年之久雙方隔海分治幾無衝突,清廷大體上統一了關內外,樂見鄭氏政權侷促海外一隅,對清方無甚威脅。后因三藩亂起,鄭經才有機會率軍重據閩粵舊地,至公元1677(永曆31年˙康熙16),三藩之亂已近尾聲,清方對鄭經之招撫策略有九十度改變,即許以援朝鮮例(與鄭成功1654年所主張不大相同、應屬「特殊國與國」之關係),條件為鄭經率軍退回台灣、以澎湖為界,奉清為宗主國。

<三>、明鄭政權顢頇拙交、滿盤皆輸

公元1677年清方派和碩康清王入閩主導招撫,多次提出援朝鮮之例(不改制、不薙髮、退出金廈、以澎湖為界、作屏藩之國) ,鄭經本可順勢而為,卻因內部受制外戚重臣或誤判形勢致延宕時機,鄭經亡後明鄭內部大亂,給予清方主戰派攻台機會,公元1682年總督姚啟聖在攻台準備階段數度派遣使者重申前議,東寧(台灣)方面竟然不知所措也不回覆,公元16836月澎湖海戰,鄭軍大敗,最後無條件投降、回歸「一國一制」。


      ※韓非子「亡徵」舉可亡之例有『不料境內之資(實力之意)而易(輕視之意)其鄰敵者』及『貪愎(剛愎自用之意)而拙交者』二種,後期明鄭政權的愚蠢表現、不亡也難。


     ※參考文獻

蘇軍瑋(臺灣大學政治學博士)論文「歷史上的兩岸關係--清朝與明鄭談判研析」(2007年 展望與探索 第 5 卷第 11 )

楊英 「從征實錄」

阮旻錫 「海上見聞錄」

2022年9月24日 星期六

戎旗鎮(明鄭政權研究系列之二)

 

           戎旗鎮(明鄭政權研究系列之二)

由二鎮地名看鄭成功的最得力部隊―戎旗鎮

 

  二鎮位於台南市官田區(今二鎮里)、臨接318道路,是個古老的聚落,一般說法是明鄭時期曾派番號為戎旗二鎮的軍隊在此屯田,故日後以此為地名。

  依「從征實錄」、「閩海紀略」、「海上見聞錄」三書所記載互証,鄭成功起兵後確曾組建戎旗鎮這支部隊,作為禁衛軍兼打擊部隊,歷次重要戰役均有參與、倚仗甚深,茲以歷史柯南角度,循上述三書所記理出戎旗鎮建軍始末及有無在台南屯田之可能性,臚陳如下:

一、   首先須瞭解明鄭兵制:明鄭時期兵制大致承襲明代,但在鄭成功因地因時制宜下,彈性頗大,大致以鎮為作戰單位,規模類似近代陸軍團的建制,上一層指揮領導的為提督(分前後左右中五個提督,由資深鎮將升任、領導數個鎮) ,但多數情況下大部分的鎮為獨立單位,由鄭成功彈性調派使用。鎮的下一層為「協」,每鎮原則上設5個協(後期也有4個協的鎮)協類似近代陸軍營建制,鎮下分『前、後、左、右、中』五個「協」。也有獨立「協」的單位,名為營,如角宿營、方宿營、代宿營28個營(後期均升格為鎮) ,也有以功能性而設的特種營如「神器營」。至於本文重點的鎮、詳細說明如下:鄭成功起兵後首先建立的鎮為五鎮系統,番號為前鋒、後勁、中權、左先鋒、右先鋒等五個鎮,同一時期另設有親兵名親丁鎮及戎旗中軍,都是鄭成功身邊最重要的禁衛軍。以後新建的軍隊番號如:衝鋒、援剿、宣毅,均設前後左右中五個鎮,另如五常系統則為「仁、義、禮、智、信」各加一個武字(如:仁武鎮、義武鎮)、五兵系統為「正、奇、遊、英、殿」,各加一兵字(如:正兵鎮、奇兵鎮)、五行系統為「金、木、水、火、土」各加一字武字(如:金武鎮、木武鎮)。最高峰時期(永曆12年北伐時)有兵馬十多萬人,鎮的編制當在70以上。鄭經時代,配合三藩抗清重行登陸後擴編軍隊,鎮的編制數可能超越鄭成功時代。

二、   鄭成功於其父鄭芝龍降清(164611) 、其母自縊(16461130)後起兵抗清,派人前往廣東南澳招募並在廈門鼓浪嶼設訓練基地,此期間陸續得其父叔舊將率部歸附,如:洪政、施郎、陳鋒、揚才、張進、林習山、郭泰、余寬等,此為起兵後的基本部隊,永曆三年九月攻打漳浦,守將王起俸歸附,十月起攻打雲霄、紹安,使用的軍隊番號計有左先鋒鎮(施郎)、援剿左鎮(黃廷)、右先鋒鎮(揚才)、援剿右鎮(黃山)、前衝鋒鎮(阮引)、後衝鋒鎮(周瑞)、左衝鋒鎮(林義)、右衝鋒鎮(林習山)、中衝鋒鎮(柯宸樞)、戎旗中軍(康明)、親丁鎮(張過)等。

三、   以上諸鎮中,以戎旗鎮最為特殊,它類似禁衛軍,裝備最好、人員最齊、戰力最強,也是鄭成功帶在身邊,隨時派上用場的打擊部隊,其沿革(包含歷次作戰、編制、改番)據「從征實錄」記載如下:

1、永曆三年(1649)十月攻打雲霄、紹安時,戎旗為中軍(由康明率領)

2、永曆四年(1650)二月攻打粵東關山寨等地,左 衝鋒鎮林義及北將(北方人)吳仕標等戰死後,調動  各鎮將領:康明改任左衝鋒鎮,改以正領班林勝代理中軍職,四月升王秀奇為戎旗鎮(管親隨),林勝為中協,陳瑞為右協。八月鄭成功返廈門,殺其宗兄鄭聯(註:1647年初鄭彩鄭聯兄弟率舟至舟山迎魯王南下入閩魯王封鄭彩為建國公、鄭聯為定遠侯,是年夏鄭彩兄弟奉魯王至廈門繼續抗清)併其宗兄鄭聯所率部隊,鄭聯所部轄將陳俸、藍衍、黃嶼、吳豪等均歸附鄭成功麾下(註:另據海上見聞錄記述為:成功殺定遠侯鄭聯,併其軍,建國公鄭彩逃於南海、將士多降),乃以陳俸為戎旗鎮前協,藍衍為後協,吳豪為副將。

3、永曆五年(1651)六月新設五常系統五個獨立營(仁武營、義武營、禮武營、智武營、信武營,日後均升格為鎮) ,升戎旗鎮前協陳俸為禮武營,後協藍衍為智武營。八月再設五兵系統五個獨立營(正兵營、奇兵營、遊兵營、英兵營、殿兵營) ,其中奇兵營由戎旗鎮正總班楊姐帶領。

4、此後、鄭軍攻漳浦(永曆五年十二月) 、攻紹安(永曆五年十二月) 、攻海澄(永曆六年一月) 、攻長泰(永曆六年二~三月) 、攻漳州(永曆六年四月) 、海澄防衛戰(永曆七年五月) 、南下勤王會師(永曆八年十月)等等戎旗鎮無役不與、且常由鄭成功親率馳援各戰場。

5、永曆九年(1655) ,四月南明永曆帝遣太監劉國柱至廈門赦頒勳爵、封戎旗鎮王秀奇慶都伯(其餘封爵的有甘祥崇明伯、赫文興祥符伯、萬里建安伯、黃廷永安伯、參軍馮舉人監軍御史,唯晉封鄭成功潮王不受),同時改王秀奇為右提督(提督只有前後左右中五個位置)另拔援剿左鎮林勝為戎旗鎮(林勝在永曆年先是代理戎旗中軍,後王秀奇升任戎旗鎮時,林勝改任中協,為戎旗鎮老班底) ,另升戎旗鎮親隨營黃昌管理援剿左鎮事(非正式任鎮將) 。 同月又通令各提督挑選精銳官兵撥入戎旗鎮,從征實錄關於這件事記載如下:「鎮內設五協,每協五正領、十副領,每副領管五十員,協將授副總兵銜,正副統領參將銜,拔洪復管中協、王朋管前協、江文英管後協、江春管左協、黃安管右協,揚祥為神機營」。由以上記載可了解戎旗鎮的編制是鎮下設五個常規營()級單位,外加一個鎮直轄的兵器營(名神機營即當時最進步的火器營) ,每協人員應有500員以上,鎮則滿編時應有2500員左右。

6、永曆九年六月,鄭氏分兵戎旗等12鎮南下潮州征餉,七月由陳之御領軍編組後衝鎮等12鎮北上會同定西侯張名振兵力入長江牽制清廷不得南顧,本身坐鎮廈門,南北兩路均有斬獲,鄭軍實力不斷增強,為因應來年北征之需,故著手擴編戎旗鎮,增強打擊部隊之實力。

7、永曆十年(1656)五月將戎旗鎮擴編為左右兩鎮(鎮將分別為林勝及揚琦) ,同年七月北征(左戎旗、左右先鋒等15) ,右戎旗扈從居守思明。八月因清軍增兵,鄭成功親率右戎旗鎮(林明)北上指揮。

 8、永曆十二年(1658)三月調整左右戎旗鎮番號為左右武衛鎮。另新設左右虎衛鎮,由全軍各鎮挑選優秀官兵組成【每鎮下設4協,每協下設4正領(等同現今連級部隊)每正領轄2副領,每副領管10 班,每班6員,故每協滿編為500員,左右虎衛鎮滿編應各為2000員左右】給予最佳裝備,並調原左右戎旗協將及正副領班,如:林鳳、何義等充任左右虎衛幹部。至此,左右戎旗名稱走入歷史,已不存在。

四、部隊番號可以重建,但鄭成功時代不再有戎旗(或類似)番號的部隊,永曆十五年(1661)鄭成功入台時兩個梯次共17(右武衛、左先鋒、宣毅前後、援剿後、左衝、前衝等鎮)中,看不到有戎旗番號的部隊。鄭氏入台後第三天赤崁城已投降,但安平台灣城久攻不下,且大軍乏糧,鄭氏於同年月18日宣佈除驍騎鎮長期圍困安平外,其餘全部分南北二路前往屯墾。翌年五月鄭成功暴亡,其子鄭經嗣統後仍奉行軍墾策略以解決大量軍隊的需要,十年後(永曆廿八年1674)三藩抗清,鄭經再次率部登陸,6月得泉州、10月取漳州,鄭家軍勢力再起,乃於同年12月仿其父所為,設官分職重行整編軍隊,依【閩海紀略】所記為:以參軍陳永華為御史總制留守東寧,分設六官名曰協理…親軍曰侍衛…曰勇衛…曰左右武衛…曰左右虎衛…又有五援剿、五折衛、五衝鋒、五常、五行、五兵、左右先鋒、前鋒、後勁、中權、五戎旗…。

  至此証實在鄭經重新登陸後,戎旗番號再現,且編制有1~5個戎旗鎮(即:戎旗一鎮、戎旗二鎮…等)至於五個戎旗鎮設於何時、何時派二鎮屯墾,有待考證!至少已可證實確有戎旗二鎮這支部隊存在。參照台南地區多有以鄭氏軍隊鎮名為地名的情況來看-----柳營的果毅後(與果毅後鎮有關) 、下營的右武衛(與右武衛鎮有關 )林鳳營(與右虎衛鎮的林鳳所率一營有關) ,其他如:新營、下營、中營、柳營…等皆是,所以鄭經時期戎旗二鎮曾屯墾於二鎮(今官田區二鎮里)的可能性極大。

 

膎(一種食物)

                                      (一種食物)

[]字國音ㄒㄧㄝˊ,台灣閩南語辭典注音為ke,唸如[] (漳腔聲調同國語注音第三聲、泉腔同第二聲)

膎為傳統加工食物,最有代表性的為珠螺膎(tsu-le-keˇ) ,依康熙字典解釋[]有四義:一、脯之屬,二、儲蓄食物,三、熟食,四、吳人醃魚稱為膎脼。

依此定義珠螺膎至少符合二四兩項,第三項也勉強吻合,因醃久等同熟食。

此一傳統食物當今愈來愈少人吃,也愈來愈少人瞭解。十五六世紀台灣海峽周邊靠海維生者(討海的漁民、往來東洋南洋商船水手、或者海盜)在航行中配蕃薯糜者就是它。大航海時代葡、荷人將一甕一甕紅色的珠螺膎醬汁(閩南語簡稱膎汁—Ke-Chap)西傳歐洲,後來演變成英語的Ketchup(內容物變成蕃茄醬一樣是紅色的) ,最後又東傳日本叫做ケチャップ

十五六世紀航行台灣海峽的華人船隻,水手上船前有一項必要工作,就是需將一甕一甕的珠螺膎扛上船,此活非常累人,形成閩南語中一個很貼切的形容詞揭膎(揭字閩南語唸gia平聲) ,指吃力不討好或多管閒事反累自己等意。

2022年2月11日 星期五

越南河內的西湖Hồ Tây--地名說文解字

 

越南河內的西湖H Tây--地名說文解字

 (本文原發表於2012年5月部分詞句再行潤飾後今日重新發表)

河內的西湖,越()文為H Tây,與閩南語(呼呆)兩字--同音。

河內的西湖、原名即漢()文的(西湖)兩字,字義偕同,都是漢音屬漢越詞。

H Tây一詞中H()是主語、 Tây(西)是修飾語,越()文修飾語置於主詞之後(與漢語相反)。類似的顛倒詞例如Fu se(伕車、即車伕或司機之意) Hoa lan(花蘭、即蘭花之意)這種現象閩南語中也很普遍如:[風颱][人客][鬧熱][豬母]等均是。

H()字的唸法一般較無疑義,至於Tây(西)字為何唸(Dai) (越語字母y音標為i)

我的解釋如下:閩南語中,(西)字有三種唸法--Sai-Se-Si,即向西(Sai)、西(Se)方、西(Si)瓜。其中Sai字一千年前起由閩南移民帶到海南、粵西雷州等地,經長時間變異、子音S蛻變為D/TSai變成Dai/Tai,所以海南及雷州話[]da(無鼻音音同國字[])[]di(無鼻音音同閩南語字[]) [西]dai

海南、雷州與北越比鄰,越語吸收了漢語(西)字,會唸成Tai應可理解。

祭 獺

祭 獺

某日路過文化中心旁商店街,見櫥窗內擺放一瓶「獺祭」,細看下原來是日本燒酒,何以用「獺祭」二字作為品牌且不管它、倒是讓我想起一個快要失傳的閩南語詞彙「祭獺」。

「祭獺」閩南語音調為(括弧內為調值):泉腔ze(55)tak(5)漳腔ze(53)tak(32),不論泉漳腔,後一字聲調均為入聲,但調值不同。

先祖父自小生活於泉州市區,講的是標準泉州話,余孩提時即經常聽他說ze-takze-tak,只知意指"浪費"但未知其緣由,及長自先父口中得知:泉州府所轄惠安縣南海岸邊有一海獺群居之處,名獺窟島,獺善捕魚、但捕多食少,多排列置於巢邊、任其腐爛,先民引為浪費之意。此即"祭獺"一詞之由來。

無獨有偶,連雅堂「台灣語典」第二卷第221則記述如下:[祭獺為暴殄也,如獺之捕魚而祭。禮˙月令:獺祭魚。註:獺捕魚而陳之、如陳物而祭。]

祭獺一詞目前在台灣似乎絕跡,至於閩南語原鄉漳州、泉州如何使用,有待他日親屢斯土驗證。

富可敵國

           富可敵國(明鄭政權研究系列之一)

    友人嘗問南明鄭成功家族以一家之力抗清數十年、其所憑為何﹖余直覺回答:因富可敵國,故可養兵抗清。

一般稗官野史均稱:鄭父芝龍適逢大航海時代機運,1625年 起以私人武力在台海周邊闖蕩,經明福建巡撫熊文燦招撫任海防游擊,開始亦官亦商亦盜生涯,1635年擊敗另一海上巨盜劉香後,壟斷中國對外貿易通道,凡往來日本、福建、呂宋、澳門,外船均須掛鄭家旗幟(傳聞掛旗一舶三千金年入千萬,似嫌誇大)甲申之變後清軍入關時,鄭氏早已累積鉅富,故鄭成功之抗清、最多時擁兵十多萬人,南北征戰(北至舟山南京,南至廣東惠州),歷經38載(算至其孫鄭克塽降清,康熙22年,永歷37年、公元1683年),處處需糧需餉,若非擁鉅資早就無以為繼。但以上這些都只是軼聞及合理推論,若論及有無具體記載、則須由鄭成功周邊人物之撰述中去尋找蛛絲馬跡,其中最可信者為「從征實錄」。

從征實錄永曆5(1651)314日條下記載:虜(指清軍)過中左(即廈門)…太夫人(指鄭成功董夫人)同世藩(指鄭經時年9)棄其輜重只攜帶祖宗神位登舟

又從永曆7(1653)8月條下記載:太師平國公(指鄭芝龍、時拘禁於北京)差李德等虀手書列稱清朝欲賜地求和(即遊說鄭成功降清)…遂回稟與平國公,令李德星馳赴京回報。稟()云:[…不意乘兒遠出,妄起干戈,襲破我中左掠我黃金九十餘萬,珠寶數百鎰,米粟數十萬斛,其餘將士之財帛,百姓之錢穀何以勝計咸感怒髮指冠,是以有漳泉之師]。

370年前,一個家族在廈門一處即存金90餘萬兩(28噸餘)寧不謂「富可敵國」乎﹖

註一:「從征實錄」一書為鄭成功起兵后、掌管糧餉財務之戶官楊英所撰,自永曆3年至永曆16年,13年間所有征戰兵力之運用,清廷與鄭氏和議書信往來及家族人物(父、叔、兄弟、子)間之恩怨情節等鉅細彌遺(征戰用兵必先經理糧餉楊英必然可就近目睹,故其所載較之他書更為可信) ,應為研究明鄭之有利典籍。

註二:此書原為抄本,原藏福建南安石井鄭氏後裔手中。1931(民國20)中研院史語所據以複印刊佈於世(有前北京大學歷史系主任浙江海鹽人朱希祖所撰長序)1958(民國47)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輯發行重印本書。

註三:1948-1949年,蔣介石將上海中央銀行庫存黃金搬移台灣總重326萬餘兩(提撥給台灣省政府發行新台幣準備為80萬兩),與鄭氏相較:前者為全國中央銀行庫存量,後者為一家族之持有量,且時間相差3百年,足徵鄭家之實力。


西湖夢尋


西湖夢尋

「西湖夢尋」是一本書,作者張岱(浙江紹興人˙生於明萬曆25年、公元1597年,約卒於清康熙27年、公元1689年)。此書自序成於康熙10年(公元1672年),最早刊行於康熙56年(公元1717年)。

  乾隆郡志文苑傳及紹興府志張岱傳都稱張岱「累世通顯」、「服食豪侈」、「文思弅湧」﹔明末清初學者邵廷采(思復堂文集、明遺民所知錄作者)徐鼒(小腆紀傳作者)均稱張岱「長於史學」。

   (註釋一:張岱高祖父張天復係嘉靖26年進士、官雲南副使,曾祖父張元汴、隆慶5年狀元、官至翰林侍讀,祖父張汝霖、萬曆21年進士、官至福建按察使,父張耀芳、曾為魯藩長史,故稱為「累世通顯」。)

   (註釋二:張岱曾自為墓誌銘,自稱「張岱少為紈絝子弟好精舍、美婢、鮮衣、美食、駿馬、梨園、古董、花鳥故稱為「服食豪侈」。)

   (註釋三:張岱「陶庵夢憶」中自述:余家三世積書三萬餘卷圖書四壁、充棟連牀,受其祖父影響自幼好學。)

 (註釋四:張岱著作甚多,除最早問世之「西湖夢尋」外,較重要的尚有「陶庵夢憶」刊行於乾隆59年、「史闕」15卷刊行於道光4年、「瑯嬛文集」6卷刊行於光緒3年,另有「石匱」一書、詳載明代史實,未曾刊行,后為清代學者谷應泰購得,據以編寫「明史記事本末」成書於順治15年、早於官修明史八十餘年。)

綜觀張岱,生於官宦世家,好讀書而不好功名,生活奢侈、但所遺豐碩著作實已立言不朽。

「四書全庫」總目提要簡介此書如下﹔「是編乃於杭州兵燹之后,追記舊遊,以北路、西路、南路、中路、外景五門,分記其勝,每景首為小序,而雜採古今詩文列於其下,岱所自作尤夥、亦附著焉」。

  此書三百年前即依北、西、南、中之序,分區按景點分別介紹,與當今西湖旅遊導覽分區介紹不謀而合、非常先進。如南路重要景點靈芝寺、錢王祠、淨慈寺、小蓬萊(可能已不存)、雷峰塔、高麗寺等,即沿今日西湖南山路排列。所不同者,三百年來、部分景點(多係寺院)已淹沒不存,而三百年來新增景點、不知凡幾﹖(西湖重量級景點,千年來大都安然存在,如雷峰塔上一世紀幾已不存、現今新的雷峰塔較之舊者更有魅力)

  西湖夢尋成書於三百年前,是一本可供進入時光隧道神遊故園的導覽,亦可補坊間導覽在掌故方面之不足(有些景點張岱介紹反而更詳細,如錢王祠建於靈芝寺原址之上等)張岱對各景點掌故出處搜羅詳盡,記述用詞優美、描述細膩,襯以親歷所見,佐以歷來雅士文人歌詠西湖之詩文(如:蘇軾、李流芳、袁宏道、賈島、李賀、白居易、張京元等),對西湖用情之深可謂前無古人。

  余曾二度造訪西湖﹔對照此書,就今昔西湖之異、提出二個感想:

其一˙西湖擁有名勝如紀念館、博物館、美術館、歷史人物紀念碑亭、坟不下千百處,堪稱世上最大戶外歷史博物館、其內容隨著時間演進,在新科技方法維護下,景點只有增加而不易減少、亦難有湮沒機會。如孤山一處、三百年前僅以林和靖隱居放鶴出名,確實孤單,今日則是全湖最熱鬧之處,蓋從斷橋入孤山至蘇小小墓之間,增加了無數景點如鑑湖女俠秋瑾墓、俞曲園紀念館、西泠印社、樓外樓、中山公園、清行宮遺址、四庫全書文瀾閣、浙江博物館孤山館區、西湖美術館、白蘇二公祠。每逢假日從斷橋進入孤山的人潮不斷、萬頭攢動,所以說"斷橋未斷、孤山不孤"成了最佳寫照。

其二˙西湖史上火災不絕,昭慶寺、上天筑、靈隱寺、雷峰塔無一不大火毀而重建,建了再燒、燒了再建,越燒越旺,加以清初公孫二帝(康熙及乾隆)對西湖特別垂青,不斷加持(親屢親戡、處處題字立碑、建文瀾閣、建行宮)如今西湖已非西子而越發華貴熱鬧,比之任何一處湖山景區,西湖給人感覺絕無陰冷,永遠嬌豔,用蘇東坡的詩句來形容最為貼切「水光瀲灩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1987年龔鵬程(前華南大學校長)策畫經典叢書,將此書加註標點重行付梓,有興趣于西湖文化歷史者,此書在考証上極具參考價值。

2019年第二度造訪西湖后,有一文貼於部落格(位址:soong88travel.blogspot.com)有興趣者、可上網參考。

2021年12月7日 星期二

發行新台幣的回顧

 發行新台幣的回顧

    1949615日台灣省屬台灣銀行發行新台幣,它穩定了當時的台灣金融秩序,但七十多年過去、這個歷史大事件已逐漸讓人淡忘,當年發行的時機、哪些人參與促成及其曲折過程都值得細細回顧。

時空背景

    1949121日蔣介石下野、李宗仁與中共的和談破裂(4)共軍渡江、緊接著5月上海包圍戰開打、以及共軍分兵南下江西浙江局勢急轉直下絕大多數人都認為共軍襲捲全中國已是不可擋的事實同時在金融(金圓劵)崩盤的狀況下,沒有人會意識到區區台灣省能將已在崩盤邊緣的台幣改制成攻

契機

    1949年初蔣介石把陳誠放在台灣目的之一就是要陳誠看好存放在台銀金庫裡的幾百萬兩黃金,但隨著共軍渡江後分兵南下,台灣當面的壓力越來越大,另一方面,撤抵台灣的軍公教機關及人員愈來愈多,台灣省墊付中央撤台機關人員費用日益增加,此時在大陸發行的金圓劵業已崩盤,台灣銀行在台灣發行的舊台幣受到局勢影響,日日貶值造成軍公教人員及一般民眾生活極大壓力,如不設法改革也可能步上金圓劵之路,這對在台挑大樑的陳誠而言、壓力極大。對蔣介石而言,為鞏固台灣這個最後的基地、也不可能坐視不管,而台幣改制最需要的條件(黃金)就在台灣銀行的倉庫裡,此即為新台幣發行的契機。

主導

    發行新台幣(或稱台灣省金融改革)的主導始終都在蔣介石手裡,協助蔣處理此事的為俞鴻鈞(前任中央銀行總裁)、劉攻芸(時任中央銀行總裁)、蔣經國、嚴家淦(時任台灣省財政廳長)等人。由以下的相關記載可以約略瞭解其推展過程(參考蔣介石及侍從室工作日誌):

1194942(當時國共和談已明顯破裂,但共軍陳兵江北尚未渡江)蔣介石在溪口老家與俞鴻鈞商討台灣金融改革問題。

2518日陳誠和台灣省議會議長黃朝琴、財政廳長嚴家淦等赴廣州參加行政院召開的財政會議,經爭取后由行政院長何應欽同意:另撥黃金八十萬兩做為改革台幣基金。

(:事實上黃金都存放在陳誠掌管的台灣銀行金庫內,這個動作只是由行政院出面背書,檯面下是蔣介石決定的)

3》共軍包圍上海作戰后,蔣介石與蔣經國於517日由舟山到達澎湖,進駐海濱招待所,翌(18)日即召見俞鴻鈞研商台幣改革事。

4524日召見劉攻芸(自台北飛來)研商廈門存金之處理分配及台幣改制問題(陳誠在場、同進午餐)

5525日上海國軍撤守,蔣介石及蔣經國改駐高雄壽山要塞,翌(26)日即召見俞鴻鈞(:本日記事未見談及何事,但研判上海既失、對未來局勢發展蔣介石必有定見,當以護台為首要目標,所談必是台幣改制問題)

663日蔣介石在壽山一早召集俞鴻鈞、劉攻芸、嚴家淦商討新台幣發行問題(與俞鴻鈞、蔣經國共進午餐),晚間又召見嚴家淦、俞鴻鈞(並共進晚餐)決定提撥台灣銀行基金5000萬美元。

7615日台灣省政府宣布發行新台幣(首次發行面額2億元

 影響

11949615日發行新台幣,因有十足的準備、所以短期間內金融面立刻穩定下來。 緊接著聯勤財務署以所掌握黃金(中央銀行存金運台前與國軍財務署協商部分庫存金銀外匯做為軍費之用)額度內,以每兩280元價格向台銀兌換新台幣現鈔做為國軍軍費(含薪俸) ,其總數應在百萬兩左右。其作用是:台灣銀行手中增加了黃金,國軍有信用十足的新台幣可用,軍心民心兩安,1949年下半年、共軍襲捲長江以南,但臺灣社會反而相對安定。(參考吳興鏞著黃金往事)

21949615日以後至195012月底,經由台灣銀行儲蓄部透過台北市四家銀樓(金瑞山、金再興、益記、美華)以每兩280元之價格,共拋售153萬兩()黃金、另拋售美元現鈔6600萬元(時150萬兩黃金),等於回籠近九億元新台幣現鈔,從而大大穩定了新台幣的信用。

拙見幾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1》  站在19496月的時間點來看,蔣介石當時並無一官半職並沒有立場做發行的決定,但歷史上凡值亂世實力決定一切,同一時間在大陸戰場中國共產黨佔優勢,蔣介石難以力挽狂瀾,在台灣(含台灣海峽及外島)地區蔣介石掌握相當完整的海空軍、實力反而居上,故依實力原則,蔣介石做出發行新台幣的決定,完成了其自訂計畫的一部分(發行新台幣只是蔣介石預定計畫之一,其他計畫範圍太廣,將另行探討)同時也為台灣的命運做了決定。

2》新台幣的發行準備來自中央銀行的庫存黃金,也就是1948819日發行金圓劵的準備,1949615日台灣省宣佈發行新台幣時,金圓劵雖已崩盤,但在法律上是194973日才宣佈廢止,等於是把金圓卷的發行準備,拿到台灣再做為發行新台幣的準備,同一種準備、兩次發行,不知有無前例﹖其歷史評價如何?都是值得探討的題目。

380萬兩黃金做為發行新台幣的準備金、顯然是不足的,因為任何貨幣發行后,就開始貶值(因為發行量會持續增加),新台幣發行一年後,美元兌換新台幣由5元升至10元,這期間是把其他移進台灣的金銀外匯全部派上用場(拋售外匯、黃金、軍方黃金兌換新台幣做為軍費,贈加了台銀黃金存量等方法),由於穩定了新台幣的信用、故而未進一步的大幅貶值,所以應將這些移入台灣的黃金(326萬市兩)、銀圓、外匯(不論是否分配為軍費部分全都使用在台灣)全部視為發行準備、這才使新台幣改制得以成功。

4》探討發行新台幣這一歷史事件必然會牽涉到黃金(白銀、外匯)運台一事(兩件事之間有必然關係),黃金運台牽涉到的人事物較之發行新台幣更複雜十倍。多年來各方著述雖多,但連黃金移運前究竟中央銀行(含各分行及海外)有多少庫存?各次移()運數量、移運確切時間、以何種交通工具運送、何人押運、運送去向等都不完整、似成一團謎霧,這超級大的歷史事件,其過程真相殊值大家努力追索。

 

2020年5月29日 星期五

清末江南第一豪宅-------紅頂商人胡雪巖舊居


清末江南第一豪宅-------紅頂商人胡雪巖舊居


胡雪巖舊居有清同治皇帝的賜匾



晚清紅頂商人
胡雪巖(1823—1885)於清咸豐年間經營錢莊為業,因結交地方官員運用衙門公帑放貸致富,並跨足鹽、茶、蠺絲、中藥、當鋪、房地產等事業。同治年間清軍克復杭州(1862)後,寅緣際會為閩浙總督左宗棠籌辦善後,並協助左宗棠創辦福州船政局(1866), 左宗棠調任陝甘總督(1867)及西征新疆(1872年起)平定阿古柏回亂期間,胡在上海為左辦理採運、籌餉、購買軍火並代其向外國銀行團借款等。新疆平亂(1877)後,胡雪巖積功受封布政使銜」的三品官階,賞黃馬褂及二品頂戴。

江南第一豪宅

胡雪巖在他事業鼎盛的1872年,鳩工在杭州鼓樓東邊(今望江路)建造豪宅(1875年落成,佔地5815平方米、花費50萬兩白銀,使用多為楠木、酸枝、紫檀、櫸木等),其內部亭臺樓閣、曲橋水榭、朱扉紫牅、雕樑畫棟、華麗考究冠絕一時,胡氏十多名妻妾同住於此,驕奢淫逸堪比王侯。

左李政爭受累

就在胡氏志酬意滿之時,因滿清朝廷海防派(李鴻章為首)與陸防派(左宗棠為首)長期交惡,乃將打擊目標鎖定胡雪巖。

1882年胡雪巖投資5百萬兩銀,囤積生絲15000包。1883年洋商被激怒後以不販生絲抵制,加上美國鐵路股票崩盤,導致世界經濟危機,使上海生絲銷售停滯。胡放了一年的生絲不得不折本出售,估計損失約150萬兩。

此時李鴻章要邵友濂(上海道觀察使)故意拖延胡雪巖的餉款二十天,胡雪巖因缺乏現金,無奈之下從自己的錢莊,調現銀五千萬兩周轉,消息傳出,一時市面大傳,胡雪巖賠本,挪用錢莊的存款,故杭州府存戶開始擠兌

富不過半代

1883106日胡氏杭州的「泰來錢莊」最先倒閉,接連各地皆發生擠兌風潮,至112日上海阜康銀號倒閉後,各埠胡氏其餘7家銀號、錢莊繼之。1884年胡雪巖終於破產,負債累累,遣散姬妾僕人婢女

潦倒抑鬱而終

1885年十一月初一日(新曆126日),在孤寂潦倒中離世(同年九月他的相知貴人左宗棠也因病離世)不久豪宅也拱手易人。

 


警世道理
人生起伏、事業興衰,乃人間常態,一般云富不過三代。胡氏致富雖有過人之處,但臨老未能戒得、太過投機,是其摔落主因,富不過半代為其最佳寫照。
重修後的舊居
民國以後該豪宅為各方佔用雜居,年久失修、幾成廢墟,2001年杭州市政府延請專家考證,斥資數億元,按原樣原材料重修,復其舊觀。
舊居照片
參觀注意事項
參觀此宅需要二至三個小時
購票入口在望江路
杭州舊城許多景點如:河坊街、南宋御街、鼓樓等,都在附近,可一併遊覽。
          胡慶餘堂名醫館位於南宋御街